林郑月娥成众矢之的 港府里的困局不容乐观

就目前来看,再多的道歉,可能也不会快速地挽回香港政府在《逃犯条例》修订过程中所伤及的民望。与此同时,身为协助香港行政长官定制决策的重要机构,港府智囊团队行政会议在今次风波中,似乎也暴露出了一些令人不解的异样,其背后的原因,值得关注。

因为修订《逃犯条例》所引发的城市风波,香港官员们一度成为众矢之的(图源:AP)

事实上,在围绕《逃犯条例》的政治风波中,行政会议里面的成员们可谓出现了两次失误:其一,团队成员在最初阶段是普遍持支持修例立场的,这样的表态不仅漠视了民怨,后续更间接激发了大规模的游行活动;其二,当修例导致街头冲突的事态升级后,部分行政会议成员迅速转而公开批评港府失当,此举被很多舆论视为背离了集体负责制。

对于很多行政会议成员来说,他们来自香港民间,其实更有责任要向香港特首转达真实民情,在一些事关重大的议题上理性献策,以避免事态生变。但如今看来,这些行政会议成员并未能克尽其职,部分人士遇事更诿过于人,实属不该。

《逃犯条例》的修订争议,如今再次揭露了行政会议现存的一些制度缺陷,这种制度困局的背后,是行政会议的一些政党成员因为担忧自身选票流失,而未能与港府完全“统一战线”。在港府施行高官问责制后,行政会议曾经历了几次改组,但架构的改变总体来说并不大,多年的运作与实践证明,行政会议的联盟其实是松散不堪的,成员之间也是各有盘算的。

一些行政会议成员是拥有政党背景的,这便导致港府一些决策,可能会与其所在政党的利益相背。这些人士往往会担忧,港府的一些议案会得罪港人,这可能导致日后自身在各种大小选举中失利,损害所在政党的生存,所以并不会坚决支持港府到底。而在行政会议内外,不少香港建制派政治人士更是时常抱怨,自身不仅未能分享港府的管治权力,却总要支持港府的一些敏感政策,可谓是“有辱无荣”。

如今,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因为《逃犯条例》修订风波,成为了众矢之的,行政会议作为其身边智囊,更是难以独善其身。如果林郑月娥接下欲要釜底抽薪,赢回港人人心,那么,改革行政会议制度,也应是其需要考虑的议题其一。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,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分享新闻到
微信朋友圈
扫描后点
右上角分享

0 Comments

Leave a Comment

Ad

Related Posts: